中国医药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医疗产经 >

病人爱笑了 康复也快了

时间:2020-03-09 04:38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Doctor001 点击:
支援荆州新冠肺炎重症病房护士长:医疗救护和人文关怀都很重要 病人爱笑了 康复也快了 平安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广东医疗队在荆州中心医院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共有护士58人,其中女性46人,占比82.7%。她们都是广东省护理界的精英,阵容强大。重症中心分ICU
支援荆州新冠肺炎重症病房护士长:医疗救护和人文关怀都很重要
病人爱笑了 康复也快了




  平安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广东医疗队在荆州中心医院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共有护士58人,其中女性46人,占比82.7%。她们都是广东省护理界的精英,阵容强大。重症中心分ICU区、重症1区、重症2区,护理工作由广东省人民医院ICU护士长陈丽芳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ICU护士长周瑛担纲。陈丽芳是武汉人,周瑛是孝感人,回到湖北老家救人,两位巾帼英雄都感慨万千。

  3月8日,正值国际妇女节,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在重症中心采访陈丽芳和周瑛。中心自2月16日成立至今,共收治危重症和重症患者64人,目前顺利转到普通病房的患者已达51人。这离不开陈丽芳和周瑛带领的护理团队,“我们的使命,就是把护士们安全带回家。”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吴子良

  两个湖北人驰援家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陈丽芳和周瑛都在第一时间报名。武汉,疫情风暴中心;孝感,紧挨武汉,新冠肺炎患者人数排名全国第二。回家抗疫,对于这两位白衣天使来说,不需要做任何动员。

  “我的母亲一直待在武汉,我告诉她我报名了,她很高兴说:‘那你回来吧’。我参加过抗击非典,我知道只要做好防护,并不需要太担心。”陈丽芳告诉记者,她的母亲目前一直待在武汉,可惜最早开始报名时,医院的名额太少,陈丽芳并没有成为去武汉的那一批人,直到2月20日,她才来到荆州,“荆州也是家乡,对我来说,支援荆州是一样的。”

  周瑛的女儿才1岁多,尚在蹒跚学步,尽管家人多有劝说,但驰援家乡对她而言义不容辞,“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国有召,战必回’。”

  2月22日,两名护士长来到重症中心上班。因为是湖北老乡的缘故,她们很快与患者熟络了起来,陈丽芳被患者们称为“说武汉话的”护士长;周瑛的孝感话荆州人听不懂,因为住在广州的嘉禾望岗,她成了“嘉禾望岗的”护士长。

  抗击过非典、参加过汶川大地震受伤患者救治的陈丽芳很快就开始重新制定重症中心的护理规章。她介绍说,当时重症中心48名护士,来自16家医院、19个专科,属于典型的“联合部队”,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些来自不同医院、不同专业背景的护士安排在合适的岗位,确保每个人都最大程度发挥力量,是她们的首要任务。经反复摸查核心能力、全面分析重症救治中心三个病区的病人,陈丽芳把护士分成三个梯队进行管理,结合患者病情个性化按区制定工作时间,短短两天时间,班表及工作程序确定,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为保证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在第一梯队护理人员中,陈丽芳和周瑛根据护士专科核心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挑选17名护士组成ECMO护理小组,专门护理ECMO治疗患者。每日在小组中讨论分析患者病情及护理重点,跟进护理成效,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技术高超徒手插鼻肠管

  在重症病房中,病人可能会毫无征兆地出现病情的恶化,这就需要护理团队的提前预警和高超的护理技术。

  周瑛告诉记者,ECMO护理小组在照顾病人时非常小心,“用ECMO的患者关键要防止出现并发症。有一次,我们及时发现了ECMO设备里的血栓,医生就在第一时间更换了膜,保障患者的安全;还有一次,我们发现了患者的胃容物有血液,通过治疗我们两天控制了患者的消化道出血。”

  “就在3月7日晚上,一位上ECMO、有血气胸的病人出现了瞬间的心率减慢,一下子从90下降到36。护士第一时间发现,即刻给予心肺复苏,医生及时赶到,病人的抢救成功。”周瑛说,护士当时的观察和抢救非常及时。

  陈丽芳印象最深的,是几天前帮一名危重症患者插鼻肠管。当时病人出现胃潴留,只用普通的鼻饲管插到胃里已经解决不了问题,还有可能反流引起病人呛咳,所以要把管子直接插到肠道里给他补充营养,但这种技术一般需要内镜辅助引导,最少也要用听诊器来帮助。但陈丽芳穿着防护服,难以使用听诊器,给插管病人用内镜又很可能引起其他问题。最终,陈丽芳决定徒手插入鼻肠管,戴着两层橡胶手套,她一点一点地将这根鼻肠管从病人的鼻孔穿入喉咙、食道、贲门、胃部、幽门,直到患者的肠道中,为这位生命垂危的患者打开营养的通道。“我是全凭经验操作的,下午患者去拍片,片子显示鼻肠管做得没有问题。”

  对重症患者更重人文关怀

  除了抢救和护理,陈丽芳和周瑛同样很关注病房的人文关怀。陈丽芳说:“对于危重症,我们强调技术为主,而对于使用无创呼吸机的重症患者,我们更关注人文关怀。”

  陈丽芳回忆,每到晚上,护理小组微信群就会热火朝天的讨论起来:“我的×床×××,他想吃泡面,记得帮我带给他”“我的×××,她想给儿子打电话,当时忙忘了抄电话号码”“我的×××婆婆,她没有牙齿,你们记得给她喝粥”……原本,这些患者因为病情持久,焦虑烦躁的他们不太爱与人交流。但几天过去,几乎每一位病人都成了护士们的家人。陈丽芳说,病人爱笑了,康复也越来越快了。

  而让周瑛印象深刻的是2月28日,重症病区“倔强老奶奶”出院了。四天前第一次见到她时,她需要低流量吸氧,说话断断续续,奶奶告诉周瑛:“我没有牙齿了,我想喝粥,吃了东西才能快点康复。”

  已经80岁高龄的她顽强地和新冠病毒斗争。为了给她更好的照顾,营养科专家专门为她制定营养方案。几天过去,奶奶就已经不再气促,不吸氧,血氧饱和度都可以维持在95%以上。

  那天本想着让她坐轮椅出院,奶奶却倔强地说:“我这把老骨头好得很,我要自己走出去!”大家都被倔强又可爱的老奶奶逗笑了。


(责任编辑:Doctor001)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