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传承中医事业——记吉林名中医王钰淳
时间:2019-07-23 20:58 来源:媒体投稿 作者:Doctor001 点击:次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指熟能生巧,更生悟性。在中医界也有一句类似的话,学中医“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充分阐明了中医事业传承的三个必要条件:熟读专研中医经典著作,跟对中医名师,积累大量临床经验。在吉林省长春市,就有这样一位中医名师,50多年来不仅在中医医术上成绩斐然,并将中医事业传承视为自己的重要责任,在中医事业传承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他就是吉林名中医王钰淳。
中医世家传承人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家族世代传承、师徒传承一直是中医传承发展的主要途径。王钰淳出身中医世家,父亲王者昌为当地名中医,父亲拜彼时享有北方中医泰斗之称的于盈科为师。经过多年的研习,父亲学成后,秉承着救人治病的信念,开始悬壶济世,开起了中医诊所。 王钰淳少年从医,16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习中医,并阅读了大量的中医书籍,对各类中医常识熟记于心。父亲去世后,王钰淳又师从中医崔子余,临床多年,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名师出高徒,传统中医的诊断、处方、药材的识别及采购、炮炙、制剂等技能,王钰淳在父亲和师父的指导下,都得以系统掌握。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王钰淳是走都哪儿,学到哪儿。参军入伍后,王钰淳当上了卫生员,在部队他利用业余时间继续阅读医学书籍,并进修了一年西医。退伍后,尽管没有从事中医事业,但他心里一直怀揣着中医梦想,多年来研读中医经典名著已成为他生活的常态。 2003年王钰淳受聘到香港中华中医院做市场推广,在中华中医院看到别的中医给患者看病,虽都是名医大家,但医术一般。为中医每况愈下的局面,深感担忧。促使他对中医的热情不断推向顶点,于是王钰淳下定决心,回到长春开办了甄君堂中医院,誓将中医事业进行到底,将中医传承发扬下去。
专研中医传承 从16岁学习中医,到现在50多年的时间里,王钰淳对如何传承中医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观点。 学习中医,首要的任务就是把医书“吃透”。王钰淳对看医书的标准,并不是看完记住就行。“这些古代的医书,基本上都是文言文,因为古代和现代具有历史差异,会出现很多问题,不研究透彻,在中医行医中是会出大问题的。”常用古文医书他都要反复读上几十遍,直到研习透彻为止。王钰淳说,由于古代文字记录条件的局限性,古人的文字极为精简,并且涵义引申到象形文化,把人和自然进行对比,这就需要反复琢磨理解。王钰淳就曾在研究《伤寒论》中度量衡和容器的关系时进行了反复论证,书中的计算单位是“钱”和“两”,现代到底是多大分量呢?对于书上写的古代的“老称”16两为一斤,王钰淳就极为不解,后来他找到一位擅长古文的亲戚才知道,古人常言“秤星”,“ 星”代表天,星就是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加上福星、禄星、寿星三星,一共是16颗星,即16两为一斤,而两则是10钱为1两,在古代“10”代表地。秤的星和两就代表着天和地,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但如何对古今量中的衡器和容器的理解就是问题的关键。除了计算单位要求必须精准之外,对于医书中的文字也要透彻。“《伤寒论》这本书的作者是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南阳涅阳县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河南人说话是有方言的,在《伤寒论》中,你就得破解方言,比如说‘熬’实际上是‘炒’的意思。”王钰淳解释道,李时珍写《本草纲目》,一辈子看了952套书。不仅有医书,还有历史,不读史,就不知其来源。近代一百多年以来,人们对中医的认识不够,加上白话文和简体字的普及,能看懂中医书的人越来越少,中医要想传承就得去破解这些古代医书,反复吃透。 其次是跟对师父。王钰淳从小跟着父亲学习中医,从碾药到配药、到炮制、到煎煮,中医的丸、散、膏、丹各种传统中医的配制没有不掌握的。“老祖宗的手艺到我这儿没失传”王钰淳介绍说,中医师承分为两种:入室弟子和过门弟子。“进屋三步走,看一看瞅一瞅,手怎么放,方怎么开,都是规矩”。名师出高徒,跟一个真正懂中医的、明白中医的名师学习,徒弟才能得到飞快的成长。“传承中医,必须从娃娃抓起,学中医最好的年龄是小学二年级。中医靠智慧看病,没有强大的知识存储量,没有考清华北大的能力,学不了。”王钰淳补充道。
最后,学好中医要掌握大量的临床经验。“现在的中医教学,多是照本宣科,缺少临床实践”。王钰淳举例说,对于中医最基本的把脉,实际讲究就很多,看一个中医大夫是不是真正懂中医,就看他把脉的姿势。“脉的位置非常严谨,看脉讲究轻法、中法、重法。脉的速度,一呼一息,跳三下,是迟脉,跳四下是缓脉,跳六下是缩脉,跳七下是疾脉,跳九下是极脉。如果一个中医大夫这些都搞不清楚,怎么传承中医”。开药方也是门学问,王钰淳认为,很多人直接照搬医书上的药方,这是不对的。古医书上的方没有具体的量,“方”是方向和位置,体现时间、空间、数字和环境,也体现人体的实际情况,什么样的病开什么样的方,什么程度的病情开多少剂量的方,都是有针对性的,不应一概而论。为了掌握临床的中药剂量,王钰淳甚至甘当现代神农试百草,自己亲自以身试药。配好药后,自己一口气连吃5袋,然后让护士在旁监护,如果没有任何反应,再接着吃,以此试验药量对病情的治疗速度和效果。尽管这种做法在常人看来很疯狂,但是王钰淳对此无怨无悔,“为了中医事业就要舍得奉献自己”。 创新中医诊疗方法 50多年的中医研究和临床经验,王钰淳摸索出了自己的全新诊疗方法。目前,王钰淳在脉学上已有所突破,即在老师、父亲原有传统脉学基础上,创造出“老王头脉诊法”, “老王头脉诊法”最大的特点是简单、确诊率高。包括查豆脉诊法、两观脉确诊法、两穴位确诊法、趾指确诊法、拇指换位确诊法等诊疗方法,把脉学延伸了,诊断准确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王钰淳多年致力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理出内经,法出伤寒,临床看病诊断处方都是在传统中医基础上进行。在治疗上,对心脑血管病的温溶栓法,在针灸上突破了原有经络方式扎,按照神经方式扎,发明了肌肉走形方式,按肌肉分势法进行针灸,而且不用留针,使治疗中风、脑瘫效果得到了极大提高。 多年的理论积淀和临床经验,使王钰淳对中医有很深的体会。中医博大精深,讲究全科诊疗,可以起到纵观全局、追根究底的治疗作用。例如一个人患有咽炎,就去治疗嗓子并不一定有用,很有可能是得了胃病,哪儿疼治哪儿,并不能真正祛除病根,无数治愈的患者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患者来医院求医,从诊断处方开始,整个制剂、治疗过程,都是在甄君堂中医院内完成。炮制,丸、散、膏、丹的纯正、道地能够得到保障,“我们就是要把毕生所学奉献给患者,奉献给后人。” 一位曾在国外生活的朋友,二拇脚趾头一直疼,在国外走了多家医院都没治好。朋友回国后找到王钰淳,王钰淳说,你这是腰有问题啊,用外敷药及针灸一次就治好了,朋友万分感慨中医的神奇。一位得了胆结石的患者,出现了黄疸,上大医院说只能手术,为了保住胆,听人介绍来找王钰淳,结果调了2次药就明显见好,腹部也不疼了,吃了一个月左右,再去做彩超结石都没有了。还有一位患者,在医院诊断肺部有癌细胞,肺上,肾上有占位,来王钰淳的甄君堂中医院治了一个半月,肾上和肺上的占位全都不见了,而且积液也没有了,患者十分满意。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此外,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王钰淳还探索创新出一系列治愈疑难病症的独特方法。如颈椎瘀堵及骨质增生外用药疗法,采用百年祖传秘方配制而成的颈肩腰腿痛热敷袋,15天为一个疗程,有效率达100%,一个疗程的治愈率可达98%以上。颈腰椎病6针疗法、腰椎病的两针疗法、肩周炎病的两针疗法、糖尿病从胃论治疗法等都具有奇特疗效。对于各种癌症的治疗死亡率在20%以下。在国内中医界具有一定的影响。 为了把中医事业传承下去,王钰淳对未来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在全国各地建立3000家甄君堂中医联合门诊,服务更多地区的百姓;第二步与中医药大学联合,成立中医药学校,培养中医人才,从小学二年级的娃娃抓起;第三步撰写中医学书籍,将自己研习中医的所学所得记录下来,流传给世人后代。
王钰淳说:“中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刚性需求,现在全世界都在学中医。把中医的根留下,使中医让更多的人知道,教会更多的人,这样我们才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社会,对得起我们这个民族!” (责任编辑: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