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

口罩保卫战,广州人拼了!(2)

时间:2020-03-03 09:51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Doctor001 点击:
虽然工厂不大,但工人在这场口罩保卫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5名工人中30人是沙湾本地女工,她们大多年过五旬,工龄超十年,不少网友称这里是番禺阿姨口罩厂。尽管生产任务繁重,她们依然乐观淡定。英姐从2000年进入

  虽然工厂不大,但工人在这场口罩保卫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5名工人中30人是沙湾本地女工,她们大多年过五旬,工龄超十年,不少网友称这里是“番禺阿姨口罩厂”。尽管生产任务繁重,她们依然乐观淡定。英姐从2000年进入工厂,是一名经历过非典的“老兵”。车间里,她每隔2个小时就进行一次消毒。她说,2003年,工厂主要生产纱布口罩,还把一批口罩送到北京小汤山医院。17年过去,她们的工作,从手工缝制纱布口罩为主到大部分工作被机器取代。

  1月23日复工开始,英姐只休息过2天,但她只是淡淡地说:“加班很值得,大把医护人员都在湖北前线,我们只是在后方出了一点点力气。”

  关键词:加速

  口罩厂的自救:

  “能想的办法我们都想了”

  为了加快生产速度,像万福这样的中小型口罩厂想过很多办法。黄太保说,生产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在液体穿透和细菌过滤等指标比普通口罩严格,口罩下了生产线要进行灭菌操作,残留量必须经过14天的解析才能达到标准,这样的口罩,外包装上会注明 “无菌”。

  为了应对疫情,万福的办法是减少灭菌工艺,生产更多用于市民日常防护的非无菌口罩。在他们生产的医用外科口罩包装上,印上了“疫情应急产品(非无菌型)”字样。不过,即使是非无菌口罩,也需要进行微生物检验,检验周期为7天。

  他们还面临着原材料不足、价格上涨等问题。黄太保说,一次性医用口罩分成三层,内外两层是阻水性的无纺布,中间是作为口罩滤材的熔喷无纺布。他坦言,市面上溶喷布和耳带原料锦纶价格都有不同涨幅,鼻梁条原料PE全塑也较紧缺。“在原料的协调上,我们每天都会向政府驻厂小组反映,他们来解决原料问题,原料正一批一批地送到”。

  “能想的办法我们都想了,不能想的也请政府帮我们解决。”黄太保说,最近万福申请了广州“暖企15条”补贴,准备购进两条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第一条生产线预计3月4日交货,三条线同时开工,预计日产能可达到5万只。

  关键词:破局

  企业的自救和担当:

  “跨界”生产带来了惊喜

  “为什么口罩厂都复工了,买口罩还这么难?”当口罩成为人们生活当中的必需品,番禺阿姨再快的“手速”也敌不过市民对口罩需求量的暴增。

  “想参与生产口罩和防护服的,一起来吧!”一声号令千军动!

  广汽制“罩”来了。2月5日,广汽决定自制口罩,汽车设备工程师们用了几乎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掌握了原本需要15天才能学完的口罩设备制造技术。2月20日,“广汽牌”口罩批量生产。

  更多高新技术民营企业也加入战团。番禺兴世机械制造公司,是华南地区唯一一家制作纸尿裤和卫生巾自动化生产线的,“转行”开发出设计速度达到每分钟1000片平面口罩的超高速全自动化口罩机的生产线。

  当一根小小的鼻梁条成为口罩厂生产的“拦路虎”,广州智能装备集团旗下广州电缆厂迅速加入战团, 2天多研制出适应高速生产的“电缆鼻梁条”,于2月16日凌晨正式下线。

  在这背后,我们见证了广州制造业的自救与担当。

  当“复工复产”的号角吹响,兴世机械常务副总经理吴婉宁一度很愁:“复工前,我下了5000个口罩的订单,却买不到。有朋友算过一笔账,就算有,一个口罩5元,1000人的工厂光口罩费用一个月就是15万元。”

  “很幸运,我们还有能力自救。”吴婉宁说。咬咬牙,这家生产纸尿裤自动化生产线的工厂“改行”研发口罩机:3天完成研制和前期筹备,5天内完成高速口罩机组装,2天内完成机器调试,连续7天24小时两班倒工作,实现了超常规的生产速度。“从10日复工到16日设备下线,一天24小时,这条生产线上,一分钟都没有少过人。” 吴婉宁感叹说。

  虽然婴儿纸尿裤等一次性卫生用品生产设备已达到最高每分钟3000片的高速生产,“转产”口罩机可谓“降维打击”,不过,隔行如隔山,将它移植到口罩生产上,还没有人尝试过。

  当然,正是这样的“跨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技术出身的公司总经理林颖宗说,在工程师们的“头脑风暴”下,他们另辟蹊径,将传统的耳带换成了尿布的原材料弹性无纺布,通过更为成熟的热压技术替代超声波焊接,实现了自动接料。“以前的口罩设备,是机器拉着材料走,我们加了马达,让材料主动往前送,适应高速生产。”

  关键词:保障

  “驻厂五人组”的坚守:

  全力协助保证防控物资供应

  从1月29日起,广州按照“一厂一小组”的原则,由市发改委、工信局、市场监管局以及各区、广药集团等单位党员组成“驻厂五人小组”,每天驻扎在广州的防控物资工厂,保障防控物资供应。

  在万福的车间旁,如今放着一台崭新的黄色发电车,24小时值守保障电力。“我们原本用电量只有10千瓦,现在增容到了110千瓦。”黄太保说,这正是“五人小组”与沙湾供电部门对接的结果。而在记者来访这天中午,发电车不远处,“驻厂五人小组”工作人员正在车上休息。他们告诉记者,驻厂小组保证口罩生产线零部件及原材料的供给。“我们坚决践行‘不给企业添麻烦’的工作要求,一餐一饮、个人防护、交通往返,我们都是自行解决、自我保障,不对企业提出任何要求。”午间,“驻厂五人小组”自行解决吃饭、休息问题,一位驻厂工作人员每天在家和工厂之间来回往返120多公里。

  在兴世机械厂,吴婉宁坦言,在“驻厂五人小组”等政府部门的协调下,她见到了很多广州机械行业的老大哥,他们纷纷给企业出主意。“很多觉得不能做的事情,几分钟之内就变成能做了。” (责任编辑:Doctor001)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