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金钱白花蛇《中药全书》  
	【名称】 
	金钱白花蛇  
	【拼音】 
	  Jinqianbaihuashe  
	【英文】 
	  Coin-like White-banded Snake  
	【拉丁文】 
	  Bungarus Parvus  
	【异名】 
	  断肌甲,毛巾蛇,百节蛇,寸白蛇。  
	【性味归经】 
	  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功效】 
	  祛风湿,舒筋络,止痉。  
	【药用】 
	  本品为爬行纲有鳞目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multicinctus Blyth幼蛇除去内脏后的全体。  
	【应用】 
	  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急,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破伤风,小儿惊风搐搦,皮癣等。  
	【贮藏】 
	  置石灰缸内,与花椒同贮,防蛀。  
	【用法用量】 
	  用量3~9g,水煎服;研末吞服1~1.5g。  
	【产地】 
	  主产于广西、海南、广东;台湾、福建、浙江、江西、安徽、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亦产。  
	【化学成分】 
	  主含蛋白质、脂肪及鸟嘌呤核苷(guanoside)。头部毒腺中含有强烈的神经性毒,并含溶血成分及血球凝集成分(不含出血性毒),被咬伤中毒后,常麻痹而死。胆汁中含胆酸。  
	【采收加工】 
	  夏、秋季捕捉,沉入水中淹死,剖腹除去内脏,清水冲洗,以纱布拭干,经60%~70%乙醇浸泡8~16h,取出晾干,盘成圆盘状,用竹片固定,晒干或用炭火烘干。  
	【炮制】 
	  将原药除去头、尾,切段。  
	【性状】 
	  蛇体卷成圆盘形,头在中央,尾端尖细,有的纳于口内,盘径3~6cm,蛇体直径0.3~0.4cm。头部椭圆形,略大于颈部,吻端钝圆,眼较小。背部黑棕色或灰黑色,有多数白色横纹,每条横纹宽1~2鳞片,鳞片细密,有光泽,并有一条突起的脊棱;脊鳞较两侧背鳞大, 六角形;腹部黄白色,鳞片稍大,无斑纹,尾下鳞仅单行。气微腥,味微咸。  
	【附注】 
	  广东、广西等地有以眼镜蛇科金环蛇Bungarus fasciatus(Schneider)、游蛇科黑背白环蛇Lycodon ruhstrati(Fischer)、百花锦蛇Elaphemoellendorffi(Boettger)的幼蛇作金钱白花蛇。  
      
      (责任编辑:Doctor0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