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杧果核 【拼音】 Mánɡ Guǒ Hé 【性味】 酸涩,平。 ①《南宁市药物志》:"酸,平,无毒。" ②《广西中药志》:"味酸涩,性平。" ③《广东中药》Ⅱ:"苦,平。" 【功效】 治疝气,食滞。 ①《岭南采药录》:"能消食滞。" ②《南宁市药物志》:"治疝痛。" ③《中国药植图鉴》:"内果皮粉末作驱虫药。" 【药用】 为漆树科植物杧果的果核,食用杧果后,收集果核,晒干。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个;或研末。 【产地】 产广东、广西等地。 【化学成分】 果仁含脂肪5.2%,其中饱和甘油酯占14%、甘油一油酸酯24%、甘油二油酸酯61%、甘油三不饱和酸酯1%弱;其脂肪酸组成是:硬脂酸34%、油酸50%,以及棕榈酸、花生酸和少量肉豆蔻酸。尚含谷甾醇和多量淀粉。种子含氢氰酸。 【性状】 干燥的果核,呈肾形或卵圆形,压扁,长约6~10厘米,宽3~5厘米,外面淡黄色或土黄色,纤维性,粗糙坚硬。击碎后,内果皮纤维状,内表面平滑,淡黄色,木质化。种皮纸质,类白色,子叶2片,肥厚,暗棕色。气微,味微涩。以洁净、干燥、核仁肉厚者为佳。 【附方】 ①治疝气及小儿食滞:杧果核、龙眼核、柚子核、桃核、黄皮核。煎汤服。(《广西中药志》) ②治食滞咳嗽:杧果核、布渣叶。同煎服。(《广东中药》) (责任编辑: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