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

类风湿关节炎 科研驶入快行道

时间:2015-08-31 12:13来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点击:
类风湿关节炎(RA)的患病率高,误诊误治的现象普遍,大量患者的病情迁延不愈或出现残疾。正确认识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积极治疗和规范化用药对患者的病情缓解十分重要。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类风湿关节炎致残的问题在国内十分突出,由该病
类风湿关节炎(RA)的患病率高,误诊误治的现象普遍,大量患者的病情迁延不愈或出现残疾。正确认识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积极治疗和规范化用药对患者的病情缓解十分重要。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类风湿关节炎致残的问题在国内十分突出,由该病导致残疾的患者人数令人吃惊。
  关节病是目前我国肢体致残的两大主要原因之一,远远高于脊髓灰质炎、脑瘫及交通事故等原因。而在这些关节病中类风湿关节炎的致残率高居首位,但遗憾的是,由此导致的巨大医疗及社会负担尚未在国内引起高度重视。
  近日,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主办的第一届类风湿关节炎国际论坛上,美国、瑞典、澳大利亚、韩国及香港等地的40多名顶级专家在RA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规范治疗以及探索新的治疗方法,避免RA致残发生等方面进行了学术交流。本报记者采访了此次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风湿免疫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及风湿免疫科主任栗占国教授,并梳理出了目前国内外类风湿关节炎的几个主要研究趋势:
  1.类风湿关节炎易感基因及标志物分子研究。
  2.类风湿关节炎特异性抗原及其结构研究。
  3.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应答的研究。
  4.类风湿关节炎免疫损伤的研究,该领域近几年有望形成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
  5.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新方法的研究。
  总之,类风湿关节炎是国内最常见的一种慢性致残性自身免疫病,大量的患者未得到规范治疗,其高致残率和低认知度应当予以重视。特别是国内诊治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不规范治疗尤其突出,在整体研究水平上有待提高。
  目前国内已有几个非常有前景的研究基地,且已获得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及973专项的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不少于二三十项,未来几年将有望形成大量成果。毫无疑问,类风湿关节炎基础和临床的快速发展阶段已经到来。

  扩展阅读
  近期研究新热点
  基础研究 深入分子水平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这一领域的热点,国内外学者都期望着揭开类风湿的发病机理之谜,并以此为基础,找到攻克这一疾病的关键环节。
  以往的研究已经证实是一些抗原活化关节局部的T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及巨噬细胞,导致它们释放各种炎性因子作用于滑膜细胞。如今越来越多的相关学者已将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并得到了初步结果。来自美国的D·Fox教授详细介绍了对于能够活化T细胞的小分子B7-H3的大量研究。通过不同角度的研究,他们逐步揭示了B7-H3的作用靶点、起效条件、作用特点等,为进一步研究类风湿的发病机制进行了铺垫。
  临床治疗 国内外有差别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中,除了传统的非生物制剂类药物外,近些年生物制剂也异军突起,因其可圈可点的疗效得到了医患的广泛认可。
  围绕美国风湿病学会制订的关于类风湿治疗使用非生物制剂和生物制剂的推荐,美国D·Furst教授进行了详细解读。演讲现场异常活跃,我国医生积极参与了现场的治疗选择调查。从结果看,中美医生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药物的选择显然存在着差别。其主要原因是生物制剂昂贵的治疗费用以及无法报销的现状,阻碍了它靠近中国患者的脚步。因此,除了针对每一位患者在两类药物中合理选择,努力控制病情之外,努力帮助患者减轻治疗负担也是国内医生常常需要额外考虑的问题。
  最新发现 B细胞也参与发病
  来自香港大学病理系的Liwei Lu教授报告了基因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实验的结果,并证实BAFF(B细胞活化因子)基因沉默后,试验小鼠的病情可明显减轻。
  传统的观念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主要通过T细胞途径,而B细胞途径长期以来一直被排除在外。此次的研究则证实了B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B细胞被激活后可加重病情。这为今后的类风湿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责任编辑:Doctor001)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