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山豆根《青阳客栈》(2)

时间:2015-10-23 21:54来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点击:
2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曾报告山豆根用乙醇提取经酸处理所得脂溶性酸性部分给麻醉犬静脉注射0.4g(生药)/kg,可出现即刻升压作用,平均增高43.9%,作用维持5min。 酚妥拉明可对抗其升压效应并翻转之,而在普萘洛尔(
  2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曾报告山豆根用乙醇提取经酸处理所得脂溶性酸性部分给麻醉犬静脉注射0.4g(生药)/kg,可出现即刻升压作用,平均增高43.9%,作用维持5min。 酚妥拉明可对抗其升压效应并翻转之,而在普萘洛尔(心得安)作用的基础上该液呈现更明显的升压作用。但另有报告,山豆根总碱有降压作用,此作用可能与其扩血管作用有关。山豆根总碱还能显著增加豚鼠离
  体心脏冠脉流量。作用强度与心肌收缩力增强无关,为直接的扩冠作用。
  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山豆根注射液腹腔注射能明显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降低特异性玫瑰花形成细胞数和血清溶血素的水平,使体内淋巴细胞转化率下降,并且与环磷酰胶合用可产生协同抑制作用。
  4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山豆根能抑制小鼠自发活动,拮抗苯丙胺的兴奋作用,加强戊巴比妥钠、硫喷妥钠及水合氯醛对中枢的抑制作用。扭体法证明山豆根尚有镇痛效应。本品还能使正常大鼠体温下降,表明山豆根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有实验表明,山豆根对士的宁、戊四氮惊厥无对抗作用、反而加强士的宁惊厥的发作并使死亡动物数增加,这一结果提示山豆根在抑制高级中枢的同时,可能对低级中枢具有兴奋作用。
  5 抗溃疡作用 山豆根口服对小鼠应激性溃疡有显著疗效,其成分苦参碱也有类似作用。此外,山豆根所含山豆根查耳酮具有较强的抗胃溃疡及抑制胃液分泌作用,山豆根酮作用
  次之。
  6 毒性作用 山豆根煎剂按10g(生药)/kg灌服,小鼠仅有竖毛、兴奋、轻度震颤反应,按25g(生药)kg灌服,小鼠出现呼吸抑制、震颤,痉挛反应并死亡。延长山豆根的煎药时间,以同样剂量灌服,小鼠均出现相同毒性反应和死亡。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分档。洗净,闷润,切薄片,干燥,筛去灰屑。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附方】
  1.治积热咽喉闭塞肿痛 山豆根一两,北大黄、川升麻、朴稍(生)各半两。为末,炼蜜为丸,如皂子大。每一丸以薄绵包,少痛便含,咽液。(《直指方》山豆根丸)
  2.治喉痹 ①山豆根、升麻、射干各等分。(口父)咀。每服三钱,水二盏,煎七分,去渣通口时时呷之。(《古今医统》山豆根汤) ②山豆根二分,射干二分,猪牙皂角二分,杏仁(去皮尖)十粒。煎浓汁含漱,稍稍咽之。(《医林纂要》山豆根汤)
  3.治喉风急证,牙关紧闭,水谷不下 山豆根、白药等分。水煎噙之,咽下。(《外科集验方》)
  4.治喉痈 山豆根磨醋噙之,追涎即愈。势重不能言者,频以鸡翎扫入喉中,即引涎出,立能言语。(《永类钤方》)
  5.治单双喉蛾 ①山豆根三钱,桔梗三钱,甘草一钱,半夏一钱。水煎服。(《喉科集腋》)③真山豆根,为细末,用熊胆和为丸,用鸡皮阴干为未为衣,如绿豆大。每用一丸,放舌根下,徐徐咽下,立已。(《鲁府禁方》)
  6.治牙龈肿痛 山豆根、白头翁各12g,生石膏15g。水煎服。(《本草骈比》)
  7.治齿痛 山豆根一片,含于痛处。
  8.治五般急黄 山豆根末,空心以水调服二钱。
  9.治赤白痢 山豆根,捣末蜜丸,空心煎水下二十丸,三服自止。
  10.治霍乱 山豆根末,橘皮汤下三钱。
  11.治女人患血气腹肿 山豆根末三钱,热酒下,空心服之。(7~11方出自《备急方》)
  12.治水蛊腹大有水产,皮色黑者 山豆根末,酒服二钱。(《圣惠方》)
  13.治头上白屑 山豆根末油浸,如是孩儿即乳汁调半钱。
  14.治疮癣 山豆根末,腊月猪脂调涂之。
  15.治热肿 山豆根,水研浓汁涂,干即更徐。
  16.治寸白虫 山豆根末,每朝空心热酒调服三钱。
  17.治狗咬,蚍蜉疮,蛇咬 山豆根,水研敷。
  18.治蜘蛛咬 山豆根末,唾和涂之。(13~18方出自《备急方》)
  19.治误犯狼毒 用姜捣汁,以赤小豆、山豆根、黑蚌粉为末,调敷肿处。(《古今医统》)
  20.治喉癌 山豆根、玄参、大青叶各15g,开金锁30g。水煎服。每日1剂。(《实用抗癌手册》) 
【参考文献】
  《开宝本草》:味甘,寒,无毒。主解诸药毒,止痛,消疮肿毒,人及马急黄发热咳嗽,杀小虫。
  《本草图经》:含之咽汁,解咽喉肿痛,极妙。
  《本草纲目》:研末汤服五分,治腹胀喘满。酒服三钱,治女人血气腹胀,又下寸白诸虫。丸服,止下痢。磨汁服,止卒患热厥心腹痛,五种痔痛。研汁,涂诸热肿秃疮,蛇狗蜘蛛伤。
  《本草经疏》:山豆根得土之冲气,而兼感冬寒之令以生,故其味甘苦,其气寒,其性无毒。甘所以和毒,寒所以除热。凡毒必热必辛,得清寒之味,甘苦之味,则诸毒自解。譬大人盛德,与物无竞,即阴毒忮害,遇之不起矣。故为解毒清热之上药。凡痛必在于热,毒解热散则痛自止,疮肿自消。人马急黄乃血热极所发,故必发热,热气上熏则发咳嗽,诸虫亦湿热所化,故悉主之,而多获奇效也。
  简误:病人虚寒者勿服。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无毒。粒似豆圆,名因此得。凡资疗病,惟取其根。口嚼汁吞,止咽喉肿痛要药;水调末服,除人马急黄捷方。敷蛇虫咬伤,去血气腹痛。
  《本草乘雅》:宣散气生曰山;食肉皿器曰豆。盖言受纳腐化者胃也。种种功用,种种病状,悉从中枢,散宣生气,所谓解从结心,解即分散。
  《药性解》:山豆根,味甘,性寒,无毒,入心、肺二经。主解诸药毒,止咽喉痛,退热消痈。 (责任编辑:Doctor001)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